消失的IPO申报潮。
随着6月份落幕,以上一年度12月31日为财务数据基准日的IPO申报告一段落。单月沪深北交易所合计受理仅30家IPO企业,相比去年同期下滑明显。
其中,北交所成为拟上市企业的主流选择,6月共有28家获得受理,占比超过九成。
今年以来为从源头上提高上市公司质量,监管层出台多项措施严把拟上市企业申报质量、压紧压实发行监管全链条各方责任。
在IPO收缩的背景下,头部券商优势不及以往。根据记者统计上半年受理的32家IPO企业,中小券商表现更优,这也与中小证券公司此前长期布局北交所业务有关。中信证券、中金公司在今年上半年IPO项目“零受理”。
6月IPO申报降温
今年6月IPO申报潮十分清淡。根据记者对沪深北三地交易所受理情况进行统计,当月合计仅有30家IPO企业获得受理,相比去年同期的246家同比减少88%。
其中,沪深交易所各受理1家,分别为科创板IPO企业泰金新能、深市主板IPO企业中国铀业。
北交所6月共受理28家,是三地交易所中受理IPO家数最多的市场,但相比去年6月受理60家而言“腰斩”。从北交所受理的企业利润规模来看,有2家企业2023年扣非净利润规模低于4000万元;16家企业在4000万—6000万元区间。另有2家扣非净利润规模上亿元,分别为锦华新材(1.73亿元)、德芯科技(1.26亿元)。
6月IPO申报潮之所以受到市场关注,主要因为每年多数IPO企业选择以上一年度12月31日为基准日申报材料,需在6月底之前完成申报。这导致每年6月是IPO传统申报高峰期。
业内人士表示,今年6月仅30家的受理家数属预期之内。根据记者此前采访,谈及对6月IPO申报家数的预判,投行圈内普遍认为不足50家。
至此,今年上半年IPO市场新增受理32家,相比去年同期590家的受理数量大幅下滑。
华南一家大型券商保代向记者坦承,很多项目组基本不敢报材料,一方面储备的项目不算“拔尖”,另一方面申报的项目可能会面临现场检查。
根据4月新修订的《中国证监会随机抽查事项清单》,为扩大对在审企业及相关中介机构现场检查覆盖面等要求,监管将首发企业随机抽取检查的比例由5%大幅提升至20%。此外,监管相应提高问题导向现场检查和交易所现场督导的比例,调整后,现场检查和督导整体比例将不低于三分之一。
头部券商优势未能体现
在严监管背景下,IPO项目获得受理不是易事。根据券商中国记者统计,今年上半年获得受理的32家企业,涉及保荐机构共有19家。从保荐机构分布情况看,头部券商优势不在,中小券商可能有“逆袭”机会。
具体来看,国投证券上半年有5家IPO企业获得受理,排名第一;东吴证券以4家IPO企业紧跟其后。
中信建投证券上半年有3家IPO企业排名第三。不过该大型券商有两单项目值得关注。今年上半年内沪深交易所各受理的唯一家IPO企业,均由中信建投保荐。
此外,东方承销保荐、东兴证券、广发证券、国泰君安在今年上半年各有2家IPO获得受理。
而头部券商中信证券、中金公司在今年上半年罕见“零受理”。不过该两家头部券商仍有“弹药”储备。根据券商中国记者截至6月20日对IPO辅导企业的统计,状态显示“辅导工作完成”或“辅导验收”的企业中,中信证券和中金公司分别有IPO项目7家、5家,在业内排名前五。
今年北交所成为IPO企业主要选择的上市地,在多名业内人士看来,北交所业务是券商布局发力的重点。一家券商头部券商投行人士判断认为,北交所还处于扩容窗口期,投行应抓紧机遇,同时也要重视拟上市企业质量。
全市场约400家待审
6月末交易所不仅迎来IPO企业的申报,也对不少此前“中止审核”的企业进行状态更新。
记者注意到,近百家此前因未更新财报数据而“中止审核”的IPO企业已陆续完成2023年财务数据更新工作。交易所有关负责人表示,临近6月底,大部分在审企业已完成财务数据更新,交易所按照规则恢复了这些企业的审核工作。还有少部分企业提交了撤回申请或未提交财务数据更新文件,交易所将按照规则规定履行终止审核相关程序,后续将陆续对外发布终止审核决定。
对于恢复审核的首发企业,交易所相关负责人表示,将严格落实“1+N”政策文件的相关要求,依法依规开展审核工作,严把发行上市准入关,从源头上提高上市公司质量。
根据记者统计爱配资官网,截至6月30日,沪深北三地交易所合计有407家IPO企业在排队。其中深交所的排队企业家数相对较多,共有183家;北交所有114家;上交所则有110家。